协同办公
办事大厅
信息门户
学校邮箱
数字图书
校长信箱
北地学工
北地学者
快速导航

ob欧宝娱乐网页版入口

我校邹长春教授荣获北京市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特等奖
发布:党委教师工作部 2024-10-12 阅读:17

近日,在由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指导,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承办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推动高质量育人 建设教育强国”第六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中,我校邹长春教授荣获特等奖。今天,让我们跟随邹长春教授的讲述,走进他始于“入地、探海、登极”的育人故事。

入地深钻,掘深度以报国

2014年在松科2井工作现场

“可上九天揽月”一直是中华儿女的凌云壮志,殊不知上天难入地更难,地底的探测环境复杂且严峻,高温、高压、高地应力更是钻探领域面临的世界级难题。不过国之所望,吾辈之所向,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2000年至2018年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带领团队积极投身于科学钻探研究的前沿,先后承担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和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科研任务。其中大陆科学钻井松科2井的钻探深度超过7000米,记录到的井底温度达241℃,突破了我国最高温度测井记录。其采集到的测井数据及岩心资料为研究松辽盆地深部资源和古气候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

指导学生开展岩石物理实验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我始终将这份信念深植于心。在科研的征途中,我亦不忘身为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对学生的科研目标与兴趣爱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关怀。在一次偶然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彭诚同学对于科学钻探的测井资料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这份由衷的热爱促使我做出决定,让他加入项目中并委以重任,专门负责测井资料的处理与分析工作。正是这份热爱,让彭诚同学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披荆斩棘。岁月流转,彭诚同学不仅在博士后的研究阶段深耕不辍,更在出站后选择留校任教,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更多学子。如今,他已成长为我院备受敬佩的副教授,更是我院测井研究团队的中流砥柱。

指导研究生

探地奥秘藏幽深,育才无数映星辰。基于“入地”弥足珍贵资料,我培养了20余位博士,80余位硕士,其中多人获得市级、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更有10余人在高校或研究所任教。我以为国家发展奋斗的决心和精神影响着新一代青年,激励青年一代扛起“入地”探索的旗帜。

探海求知,启智慧以育人

2018年3月12日,前往西南印度洋科考

在瞄准地球科学前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过程中,我一直秉承着“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科学人才。2018年,在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任务中,我带领我的两名研究生苗雨坤、沈力作为科考队员,一同前往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合同区,现场考察分析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特点、深海勘探设备的使用环境。让青年学子们可以暂离课本和实验室,在科研实践教学中亲身经历,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获。

研发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测井仪器

2021年,在中国大洋65航次科考任务中,我们带着自主研发的深海自容式组合测井仪再度前往印度洋,成功开展试验,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在洋脊热液区开展自容式测井。试验过后我的学生吕阳跟我说,他很兴奋,作为一名学生可以亲眼见到试验的成功,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他感到非常自豪,为自己、为科考队、也为自己的祖国。他说终于明白了努力学习、努力科研的意义。在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我想,能让“地质报国”精神薪火相传,这可能是我作为一个师者最开心的事。我深知,科研的道路充满荆棘,我必须用每一次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科研热情和严谨态度感染学生,让学生怀着对求知的欲望和对国家的热爱,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当然,吕阳最终也不负所望,目前已经在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负责测井工作,成为其中坚力量。

登极揭秘,拓视野以引领

团队合影

极地不仅是关系国家利益的“战略新疆域”,更是培养师生爱国情怀、勇于担当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2022年,我担任了“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我将项目重要课题和任务分派给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并与南极地球物理专家Markov教授进行深入的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带领学院极地研究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凝心聚力,发挥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引领作用,在扎实推进科研工作中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师资和极地探测人才。

在南极中山站冰雪机场(背景为雪鹰601)

2023年11月,我乘坐“雪龙”号正式出征南极中山站,抵达南极前的海上航行中,我不禁想起了在西南印度洋科考的日子。在这两次考察中,我同样肩负的是探索奥秘、勇攀高峰的职责和使命,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当我双脚踏上南极大陆的时候,迎面吹来的刺骨寒风和映入眼帘的巨大冰川仿佛携带着一种深邃而强大的力量,试图让每一个踏入这片极寒之地的人心生畏惧,萌生退意。作为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大龄人”之一,我并没有丝毫忐忑,相反我仍有充足的精力和无尽的激情,因为我现在站在的是千万年来鲜有人踏足的南极,我即将开展的是中国首次冰下基岩无人机电磁探测试验,我是激动且自豪的。

在北地思政大讲堂进行南极科考宣讲

在此南极考察期间,我向学校师生传回了我在南极考察的视频,号召师生要锐意进取、蔚为国用,要矢志创新,以攀科技之巅,嘱托同学们不负韶华,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当我成功拿到测量数据后,难掩心中喜悦:此次探测不仅给南极的冰下基岩做了一次“CT体检”,还结合磁异常等多种地球物理参数,实现了冰下基岩物性特征和地质构造的精细解译,这标志着我国在南极地质调查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也为南极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开辟野外思政教育阵地

无论是巡天探地,还是潜海登极,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始终在路上。探索之路既要“仰望星空”,怀揣梦想与远见;又要“脚踏实地”,方能行久行远,这也正是我时常用以勉励学生的话语。我经常教导学生要把自己置于国家的坐标系中,用我们地球物理人高超的探测本领,找准自己正确的位置;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要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价值。我也坚信,未来我和我的学生们能够始终怀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坚韧不拔,执着探索的精神持续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Baidu
map